Navigation menu
虽然中国的葡萄酒教育在逐渐“升温”,但是依然存在人才匮乏、专才没有得到专用等诸多问题。
《葡萄酒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我国葡萄酒行业发展空间巨大。“2010年,世界人均葡萄酒消费量约为7升,其中美国45升,阿根廷38升,而我国的人均消费量不足0.5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葡萄酒消费潜在市场,‘十二五’期间,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葡萄酒文化和知识的普及,以及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高,低酒精度的葡萄酒在酒类消费中的比例将继续增加,为行业发展提供了空间。”面对葡萄酒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特别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将与日俱增。
《葡萄酒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关于葡萄酒人才的发展目标是,葡萄酒行业通过国家职业资格鉴定人员达到1000人,其中酿酒师400人、品酒师600人,逐步推行持证上岗制度,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面对庞大的中国市场,中国葡萄酒行业人才的缺乏不仅仅是人才数量本身的缺少,更重要的是缺少高质量的葡萄酒从业人才,这种高质量人才的缺乏体现在葡萄酒行业的种植、酿造、销售、培训、配套等方方面面。
缺乏良好的输送机制
对于国内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良好的专业功底为其从事葡萄酒行业的工作奠定了基础。整体来说,大学的教育仍然侧重于葡萄的种植和葡萄酒的酿造,而这些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后,有很多没有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这是由专业院校相对单一的培养方向、葡萄和葡萄酒的特殊定位以及学生的价值取向等综合因素造成的。
“酿酒工作很辛苦,包括体力和脑力上的。比如说,在烟台地区,8月份对酿酒技术人员来说非常重要,这时候每天的休息时间都很有限,其余的时间都得专心致志地做好酿酒工作,一直到发酵结束,封了罐,才可以松口气,但这时候还得在厂里住着。如今,真拿葡萄酒当‘自己孩子’养的酿酒师不多见了,尽管从葡萄酒专业院校走出来的人越来越多。”知名葡萄酒专家郭松泉忧心忡忡地说,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到今天,具备良好专业素养的青年人才非常少。专业素养不只是知识层面,还包括踏实务实的工作态度,这对于未来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必定会有影响。
由于工作原因,记者结识了一些从专业院校里走出来的业内人士,他们所从事的职业有酒厂的工程师、销售经理等。记者曾经采访过一个接受过葡萄酒专业学习的同行:“为什么毕业之后不去酒厂而选择做销售?”他回答说:“不愿意去基地,整天在田间地头风吹日晒的,收入有限又辛苦。”
从目前葡萄酒专业院校的就业情形来看,进口葡萄酒贸易公司、大型葡萄酒生产企业是学生择业的主要方向,很少有人愿意到基层工作,特别是葡萄种植一线,他们认为自己本科或者研究生毕业,如果再选择种葡萄,书就白念了。
“行业时时都在强调葡萄原料、基地建设的重要性,许多生产企业也都在兢兢业业地抓质量,建基地,但专业栽培人才的缺乏不能不说是限制基地健康发展的瓶颈。但另一方面,如果真让一些本科或者研究生去种葡萄,也是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所以我们的教育院校可以开辟针对种植栽培的专科培育体系,加强这种专向人员的培养。”郭松泉认为,在校期间要对学生进行择业观教育,调整学生择业心态,引导学生深入基层,发扬踏实肯干的精神,为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其实,除了学生个人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整个葡萄酒教育机制缺乏有力的引导和人才输送机制。
目前,在我国,“包分配”这种词汇已经成为“过去式”,但是对于像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这类很专业、就业面相对较窄的专业,还需要教育、行业等管理部门和高等院校联合,为学生创造更多到一线就业的机会,鼓励人才到行业的一线去。每一个了解葡萄酒的人都知道,好葡萄酒是种出来的,法国、美国等葡萄酒酿造发达国家,哪一个知名酿酒师不是在田间地头磨炼而来。
此外,葡萄酒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机械设备、包装物料、酿造辅料、橡木桶等产业的兴旺。目前,国产葡萄酒企业对这些葡萄酒相关产品的使用还过多依靠进口,尽管许多企业也在加大产品技术领域的研发力度,但依然不能达到葡萄酒产业的发展需求,最大的原因也是缺少人才,缺少技术储备力量,缺少专项技术的研发能力,无法在短时间内达到国外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据了解,有些配套企业非常愿意与葡萄酒的专业院校、科研机构合作,早日完成国产配套产品的全面升级。
专业人才需要国际化视野
葡萄酒是国际化的酒种,“闭门造酒”很难成就中国葡萄酒的未来,而有着国际化视野的专业葡萄酒人才将成为葡萄酒行业最大的需求。
中国葡萄酒产业结构在调整,体现葡萄酒风格的酒庄成为公众认可的发展方向,也是葡萄酒产业提高质量、转变经营理念的有效途径。而酒庄的管理与传统的生产企业有着本质的不同,不仅要有严谨的工艺流程,还要有相应的酒庄文化,通过旅游、休闲、品酒与品牌融会贯通。这就对酒庄的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管理者不仅专业精通,更要具备国际化视野。
目前,国内酒庄的管理多数还处在简单模仿国外的时期,没有形成自己的管理模式,与葡萄酒结合缺少多样性,如餐饮管理、葡萄酒鉴赏、餐桌礼仪等等,均需要进行专业训练。而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培养这种专业复合型高级人才的院校,酒庄的管理者多数要通过国外受训或是多年的摸索才能担负酒庄的管理工作,整个行业亟需具备国际化素养的专业人才的进入。
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需要国外人才的引进来和国内人才的走出去,这就需要国内高等院校更多地和国际葡萄酒院校进行合作、交流,不断与国际接轨。
国外在中国的商业培训机构,对于国内人才的培养是一种补充,但是我们更期待具有本土特色、为中国人量身定做的培训机构的发展,比如ISNAB(中国)学院设立的葡萄酒侍酒营销课程,是针对非葡萄酒专业的葡萄酒从业人士的课程。据ISNAB(中国)学院执行院长菅蓁介绍,该课程一共有300学时,培训时间为3个月,是结合中国市场和中国消费者而开设的本土化课程。该课程不仅讲授和品鉴世界各地的葡萄酒,更重要的是,还介绍葡萄的种植、风土条件对葡萄的影响,葡萄酒的酿造以及品尝理论和实践。
“与一些短期的商业培训相比,我们能够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葡萄酒。实际上,该课程实现了葡萄酒基础理论和实践的很好结合。”菅蓁介绍,葡萄酒侍酒营销课程由中国农业大学(烟台)食品与葡萄酒学院的专业教师以及国内外的葡萄酒专家进行授课,从已经毕业的四届学生的情况来,用人单位的反响都很好。“做培训不困难,我们努力要做的就是将培训本身与中国本土市场的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才能很好地‘落地’。”
据逸香国际葡萄酒教育公司创办人文含介绍,ESW课程也是为中国人定制的培训课程,每年他们都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对在校学生进行中级课程的培训,这对于他们的学习是一种有益补充,同时也是开拓学生视野的好机会。
“目前,在国内比较热门的是WSET、ISG等。其实,这些培训之前在他们自己的国家比较得到认可,而国内这样的机构很少,中国的葡萄酒行业发展又晚,所以很多业内人士和爱好者更多地选择这几种商业培训。”WSET授权讲师梁竞志坦言。
专才培养还需多方配合
在葡萄酒产业快速进步的过程中,文化以潜移默化的力量推动着产业的全面发展,影响着消费者的饮酒观。而葡萄酒消费与其他酒种不同,它更具文化底蕴,所以葡萄酒消费的普及无法在一朝一夕内完成,这就需要大量的人才来完成发展初期的文化普及工作,如在葡萄酒的礼仪、配餐等方面,以短期培训的方式对专业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和学习,用准确、全面的专业知识引领消费者认识葡萄酒。
另外,在中国市场上,本土葡萄酒和进口葡萄酒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对于葡萄酒的从业人士来说,无论是服务于国内企业还是国外公司,多语种的学习和交流将成为必然。对于专业的技术人才来说,不断阅读和学习国外优秀的专业期刊是必不可少的,毕竟目前翻译成中文的专业书籍只是少数。即便是仅仅从事葡萄酒销售工作的人士,名目繁多的各类酒标也要求其必须具有基本的外语基础。
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无论哪一个行业都在呼唤国际化的人才,这在葡萄酒行业显得尤为迫切,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更多的是需要国内的官方教育机构从源头上做好规划和培养机制,让培养出来的人才各尽其能,尽快进入角色。
市场是最大的杠杆,随着中国葡萄酒市场的日趋繁荣,葡萄酒相关产业的逐步完善,葡萄酒的教育也必将会升级。作为行业的守望者,我们期待着更多葡萄酒专业人才的成长和成熟。